明达资产刘明达:我们守候得还不够
数据来源:明达资产发布时间:2010-06-29

与刘明达交流,你很难听到市场中那些最热门的话题:指数、波段、热点、板块、轮动……从始至终,他似乎只醉心于一件事:寻找一家可以连续持有三到五年以上的公司。
上世纪90年代初,刘明达初涉证券投资,在网络股热潮中赚得了第一桶金。2005年到2008年,刘明达通过调查研究建立了明达一派的“傻瓜组合”,并3年内不作任何操作,最终收益率高达495.92%
2005年,刘明达跻身国内第一批阳光私募,创立了深圳市明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先后与深国投合作发行了“明达”系列三只阳光私募基金产品。在经历了2005年以来的完整牛熊转换之后,明达一期的复合收益率自2005年末以来超过274%,基本回到大盘6000点时的水平,但其资产配置基本没有超出“傻瓜组合”
坚持“傻瓜组合”
“最近什么能挣钱,只有上帝才知道。”对于预测市场热点,刘明达总是这样笑着回答。对其执着的“傻瓜组合”,刘明达则近乎固执地坚信,“真正好的东西,估值一定不便宜”
刘明达选股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寻找被市场低估的成长型公司,尤其是消费类为主;二是公司必须有良好的持续经营记录,并能持续给股东良好的回报,并处在不断的改善发展过程之中;三是这个公司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持续壮大,而且这个公司也如同中国经济一样在不断深化、变革,并伴随着市值、市场占有率、盈利水平不断提升。
“一直以来被各种概念掩盖的内需增长对中国经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带来的爆发力不可低估。”刘明达说道:“如果你深刻理解了中国的消费升级,你就会发现很多金矿。”
2001年网络股泡沫破灭后,刘明达将研究、投资的方向转向内需消费型公司。
20056月,上证指数在千点关口岌岌可危之际,刘明达果断推出了一个模拟性的“傻瓜组合”。原则是,在沪深两市交易价格排名前20名的公司中选出10只个股,以1亿元资金规模各买10%,作为一个长期投资组合,3年内不做任何操作。这10只个股包括苏宁电器中兴通讯云南白药登海种业张裕A贵州茅台小商品城马应龙同仁堂上海机场,大部分属于消费类。上述组合以200563收盘价为基准,刘明达在持有3年时间里,期间最高收益率曾达到641.76%。其中,张裕A、苏宁电器等至今仍在其股票池中。
别碰蓝筹“天花板”
“茅台高吗?”刘明达说着便站起身来,举起一只手去触摸他办公室并不是很高的天花板,而指尖已经十分接近。
刘明达反复强调全面地去评估一个公司的长板和短板,把最短的板看到了,风险就看清楚了。因此他对长期估值的理解分为两方面,一个是公司价值,另一个是市场定价,只看其中一个在市场中一定会碰壁。而刘明达的长期持有理念并非机械的“死捂”。如何规避绩优股的成长极限,是对一个价值投资者非常现实的拷问。
“这是市场的一个本能的反应。”刘明达说,“就像这个天花板,如果再高一点,我担心会撞上去。因此在距离很近的时候我会主动地回避它。”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再好的蓝筹股也必须有足够的折价,这时很可能就是公司的增长极限。
刘明达坦承,茅台的成功归功于公司自身成功的经营和市场消费习惯的转变。但是在众多机构扎堆茅台的时候,刘明达敏锐地注意到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喝酒强调喝好酒,而白酒的总产量增加并不多。未来趋势可能是白酒消费量的稳定甚至负增长。
刘明达坦言,就其调研的情况看,包括五粮液洋河股份等在全国扩张的过程中,已经遭遇地方品牌保护的强烈冲击,因此“护城河”并不高。相比之下红酒的知名品牌全中国屈指可数。
“概念”不是坏东西
与消费行业的估值体系不完全相同的是,刘明达认为市盈率对于创业板而言是个“伪命题”,因为可能造成差股票不便宜好股票不贵。而近期,他也因为进驻创业板的爱尔眼科而备受争议。爱尔眼科年报显示,明达系的3只基金进入其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合计持有90.82万股,最新市值超过7800万元。而爱尔眼科的“三级连锁”模式,被认为是刘明达克隆其在苏宁电器的成功案例。
刘明达说,“其实概念不是坏东西,尤其是国内开通创业板之后,概念有利于把产业资本引导到未来非常需要的方向上去,错误的不是概念本身,而是把概念作为投资的主体。”
作为唯一的眼科医院上市公司,爱尔眼科上市后的第一份年报十分抢眼。而刘明达坦言,对爱尔眼科的兴趣源于公司的招股书。在保证医院质量的同时,爱尔眼科上市之后还将具有明显的资本优势。在连锁的策略下,其经营模式很容易复制和扩张。
刘明达有个说法,叫做与上市公司交朋友。一个就诊的机会,刘明达对爱尔眼科的一家医院提了一个小意见。而他第二次去时,出乎其意料的是,“他们居然做到了”。刘明达认为,这个细节一定程度地表现出公司的管理流程值得信赖。相比之下,公司的责令整改涉及的只是一些非原则性问题。
刘明达毫不讳言爱尔眼科的高估值,“但这个过程公众从来是不认可的,好的公司不会主动让你明白。”而据其经验判断,市场对高成长的情绪由抵制到接受的周期,通常为6个月左右。
“市场很聪明,你需要守候。而我们守候得还不够。”刘明达说道。
 
刘明达的选股原则
“护城河”之一:持续收入
用一毛钱去买一块钱的东西,就是巴菲特强调投资的“安全边际”。刘明达的“护城河”概念来源于“安全边际”,但又融入了其实践的总结。面对国内内需长期以来占GDP比重较低的现状,是什么让刘明达始终如一地坚守消费类行业呢?
“海螺水泥如果你在10年前买,你可以赚100倍。”刘明达表示,“这是时代的机遇,需要大量基建投入,只要你抓住机遇努力去做。”
巴菲特有一个有意思的比喻——你可以买可口可乐的股票,但喝的却是百事可乐。刘明达如此解释敢于长期坚守消费类板块的理由——投资者追求的是公司长期持续地给消费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而消费与投资往往不是一回事。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国内外房地产业都很难产生伟大的公司。”但在刘明达看来,快速消费品则是每天都要消费,持续的收入容易为企业建立起很高的“护城河”。刘明达说。
“护城河”之二:充裕现金
投资之余,刘明达喜欢到处旅游。去年秋天,刘明达去了日本。刘明达发现,松下、索尼丰田和京瓷这些世界500强企业居然基本没有负债,丰田不仅没有负债还有370亿美金的净现金。而储存现金反映了企业的心态,表明其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在资本环节为自己构建了非常强大的“护城河”
“关键是企业扩张不需要投很多钱,也不需要股东出资,尤其最好没有固定资产投资。”刘明达认为,国内大多数上市公司属于扩张型公司,企业负债率高,而且盈利预期建立在产品利润率高、需求无限上升的假设之下。但更为理想的状态是,如果投资者密切关注市场前景广阔,现金流持续而充沛的上市公司,如果在这类公司早期就介入,股东在后期几乎不用考虑公司的再融资,因此对股东而言,实际上无须任何成本就可以分享上市公司的成长。而这类公司往往出现在消费行业。
刘明达依靠现金存量判断企业“护城河”最成功的案例无疑是张裕。张裕的高速成长和高额分红,不仅为其自身积累了大量现金,同时将股东的持股成本无限摊薄。2003年,张裕A的总市值仅30亿元左右。意味着当时所有股东的出资额,依靠公司现金分红,目前接近于零成本。
“张裕的现金太多了,没有任何财务性负债,以至于开始考虑投资银行业。”刘明达笑着说。
刘明达简介
刘明达,长江商学院EMBA,深圳市明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及金牛L.H.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金融顾问协会副会长。2005年至今担任“深国投·明达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资深基金管理人。
投资观点
寻找被市场低估的成长型公司,尤其是消费类为主;公司必须有良好的持续经营记录,并能持续给股东良好的回报,并处在不断的改善发展过程之中;公司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持续壮大,而且这个公司也如同中国经济一样在不断深化、变革,并伴随着市值、市场占有率、盈利水平不断提升。
经典案例
高速扩张+市场垄断+优质团队
投资苏宁1年获利超8
苏宁电器于20047月上市,之前刘明达就对这家公司多有关注。无论从各个条件来说,苏宁电器非常符合他的选股标准,于是刘明达在200411月重仓买进苏宁电器。
2004年以来,国内家电零售连锁业主要是国美和苏宁领跑,当时是该行业仅有的两家全国性品牌。刘明达表示,2003年国美、苏宁的销售额分别为96亿元和60亿元。在香港上市的国美电器200411月的总市值超过100亿港元,苏宁电器总市值仅为43.7亿元人民币。按当时汇率计,国美的市值为苏宁电器的2.4倍。按销售收入评估公司的市场价值,国美的估值比苏宁高出50%,就算苏宁电器利润率偏低,在此价位买进苏宁电器,应该算是比较便宜。
从行业发展来看,苏宁电器的经营模式属于家电连锁店模式,连锁企业通过直接向上游生产厂商采购,回避了诸多批发环节,大大降低中间成本。
而刘明达发现,再融资成为持续、高速发展的必要一环。刘明达通过对苏宁电器上市公开材料的研究中发现,苏宁电器在扩张中能有效兼顾管理效率的提升。如公司通过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对上游供应商开放销售平台,建立统购分销、大规模定制、包销等方式降低成本,缩短存货周转时间的采购体系。根据当时苏宁电器的上市公告,其上市募集资金近一半用于建立物流配送及商业信息化系统,一年内建成投入使用。
苏宁电器处于高速的扩张期已被确认,但苏宁电器的管理团队如何?是否具备企业家精神?是否过度扩张?公司的现金流水平如何?成本控制如何?在正式投资苏宁电器之前,刘明达用了一个月左右时间,与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直接交流,并走访、调研、考察苏宁电器分布在各个城市大卖场,去苏宁电器办公室参观。通过与管理层的交流,刘明达发现,上述疑问都获得了肯定的回答。

一年多的时间,刘明达投资苏宁的收益超过8倍。其投资苏宁电器的成功,也令业界侧目。
                         2010年6月26日                           来源: 深圳商报证券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