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达:赵丹阳清盘是一种勇气 令人感佩的行为
数据来源:明达资产发布时间:2009-10-29
本报记者 徐广蓉
2008年新年伊始,私募基金的标帜性人物赵丹阳清盘了其在国内管理的基金。私募基金在牛市中如日中天的形象遭到质疑。
同为私募基金界知名人物的刘明达认为,赵丹阳这样做是一种有勇气、有责任的行为。在刘明达颇为认可的近期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的<私募英雄>一书中,刘明达代表了善于抓住机遇,稳健中积极进取的风格;而赵丹阳则是保守派的代表,面对2008年,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的勇气。
自2005年11月通过深国投发行明达证券投资基金以来,刘明达从熊市的末端进入,并在接下来两年牛市中相当进取,在国内成立三期明达基金,并在去年10月成功在香港运作超过10亿的基金。
对私募基金的未来及生存现状问题,本报记者与刘明达展开了坦诚的对话。
坚持进取风格
<21世纪>:今年,赵丹阳清盘了其在国内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你如何评价这一事件?这一事件对私募行业的影响如何?明达基金在国内基金运作、规模上有着怎样的考虑?
刘明达:首先,赵丹阳是在国内首创通过信托发行证券投资基金,为私募基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次,我对赵丹阳的这一行为非常尊重,他是一个有勇气、有责任的人。
事实上,赵丹阳在2006年的业绩也是不错的,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几年,赵丹阳并没有亏损,他的清盘,仅仅是因为对整个市场风险的评判,他完全可以不清盘,而坐收管理费。但是,他选择了令人感佩的行为。
赵丹阳的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批私募基金经理的优良素质:对风险控制的重视,将投资者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而这么多年以来,在国内市场,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基金,包括共同基金,即便出现了亏损,有几家将投资者的钱退回去的?
赵丹阳的这一行为对基金经理责任、信誉起着正面的催化作用,投资者也会认识到赵的这一行为的积极性。从长期来看,这一行为,对私募基金,包括共同基金的良性发展是积极的、正面的。
就明达基金而言,未来我们仍然是采取积极、进取的风格。我们过去投资比较单一,集中于二级市场,我们正在考虑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如股权投资等。
<21世纪>:近两年由于私募基金的崛起,公私募之间的比较成为经常的话题,市场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在牛市中,私募基金在业绩上弱于公募基金,你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刘明达:证券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行为,仅仅从短期业绩来评价肯定是不全面的,当然,投资业绩表现是一个关键指标,如果从纯粹的投资收益角度来看,也要分阶段,在2006年,本轮牛市初步启动的时间段,很多私募基金是跑赢市场的。在2007年,尤其是5·30之后 ,一批公募基金开始显示出领先之势,这是客观事实。
但是,其中有一个必须要关注的现象是,2007年以后,A股的估值过高,很多投资品种存在非常大的争议,也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一个往往被大家忽视的事实是,5·30之后,公募基金的规模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其目前的规模突破了3万亿。
近期,我在长江商学院做一个专题报告时曾提到,5·30之后,市场呈现出基金控制了大盘指数的现象,在公募基金集体做多的氛围之下,公募基金的整体表现相当激进,依靠资金规模推动一批成分股上涨,并形成强烈的盈利示范效应,进而引领资金进一步积聚,从而获得了较高的收益。但这种资金推动型的上涨,可能是不可持续的,也积累了相当的风险。
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长期的历史数据来看,全球范围内很多共同基金没有跑赢指数。另外,资金推动型也表现在很多公募基金的投资同质化非常严重。
但是,对于私募基金,以明达基金为例,始终是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因此,在高估值的市场我们会表现得稳健,甚至是保守,市场的一个共识是,过去两年的暴利是不可持续的,而我们要为投资者带来长期、可持续的投资回报。
锁定广义消费
<21世纪>:至2007年底,明达三期证券投资基金各累计收益是多少?你如何看待这一业绩?
刘明达:明达一期(2005年1月1日推出)累计投资收益是380%,二期(2006年10月推出)累计投资收益是220%,三期(2007年3月推出)投资收益为40%。从纯粹的投资收益来看,这一业绩在行业中处在中游。
<21世纪>:目前市场对2008年A股走势分歧甚大,看法从3000点到1万多点都有,你如何看待2008年A股走势?2008年明达基金的投资策略如何?
刘明达:在高估值的市场存在分歧是很正常的。我们不做点位的预测,我们认为在这方面能力不够,点位的预测大部分被证明是错误或不准确的。市场总是在贪婪与恐惧之间难以达到平衡,我认为,目前市场贪婪的成分更多一些。
2008年,我们仍然关注广义的消费类。这里有三层含义:首先,为什么选择消费类?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与出口当前都遇到了瓶颈,唯独内需的潜能释放还不足,中国经济要实现持续高成长,必须拉动大众,包括农村的基础消费,这是可能、也是必须的,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宏观调控会显示这一倾向。
其次,是我们所谓的消费类是广义的消费,谈到消费类时,首先谈到房子、车子等,但这些行业短期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广义的消费类包括直接消费品,也包括由消费派生出的产品与服务,比如由房子派生出的家具、家饰、装饰工程服务等。其三是,我们会关注那些消费类公司中具有寡头地位或潜质的公司,只有这类公司才能获得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
2008年新年伊始,私募基金的标帜性人物赵丹阳清盘了其在国内管理的基金。私募基金在牛市中如日中天的形象遭到质疑。
同为私募基金界知名人物的刘明达认为,赵丹阳这样做是一种有勇气、有责任的行为。在刘明达颇为认可的近期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的<私募英雄>一书中,刘明达代表了善于抓住机遇,稳健中积极进取的风格;而赵丹阳则是保守派的代表,面对2008年,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的勇气。
自2005年11月通过深国投发行明达证券投资基金以来,刘明达从熊市的末端进入,并在接下来两年牛市中相当进取,在国内成立三期明达基金,并在去年10月成功在香港运作超过10亿的基金。
对私募基金的未来及生存现状问题,本报记者与刘明达展开了坦诚的对话。
坚持进取风格
<21世纪>:今年,赵丹阳清盘了其在国内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你如何评价这一事件?这一事件对私募行业的影响如何?明达基金在国内基金运作、规模上有着怎样的考虑?
刘明达:首先,赵丹阳是在国内首创通过信托发行证券投资基金,为私募基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次,我对赵丹阳的这一行为非常尊重,他是一个有勇气、有责任的人。
事实上,赵丹阳在2006年的业绩也是不错的,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几年,赵丹阳并没有亏损,他的清盘,仅仅是因为对整个市场风险的评判,他完全可以不清盘,而坐收管理费。但是,他选择了令人感佩的行为。
赵丹阳的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批私募基金经理的优良素质:对风险控制的重视,将投资者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而这么多年以来,在国内市场,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基金,包括共同基金,即便出现了亏损,有几家将投资者的钱退回去的?
赵丹阳的这一行为对基金经理责任、信誉起着正面的催化作用,投资者也会认识到赵的这一行为的积极性。从长期来看,这一行为,对私募基金,包括共同基金的良性发展是积极的、正面的。
就明达基金而言,未来我们仍然是采取积极、进取的风格。我们过去投资比较单一,集中于二级市场,我们正在考虑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如股权投资等。
<21世纪>:近两年由于私募基金的崛起,公私募之间的比较成为经常的话题,市场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在牛市中,私募基金在业绩上弱于公募基金,你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刘明达:证券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行为,仅仅从短期业绩来评价肯定是不全面的,当然,投资业绩表现是一个关键指标,如果从纯粹的投资收益角度来看,也要分阶段,在2006年,本轮牛市初步启动的时间段,很多私募基金是跑赢市场的。在2007年,尤其是5·30之后 ,一批公募基金开始显示出领先之势,这是客观事实。
但是,其中有一个必须要关注的现象是,2007年以后,A股的估值过高,很多投资品种存在非常大的争议,也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一个往往被大家忽视的事实是,5·30之后,公募基金的规模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其目前的规模突破了3万亿。
近期,我在长江商学院做一个专题报告时曾提到,5·30之后,市场呈现出基金控制了大盘指数的现象,在公募基金集体做多的氛围之下,公募基金的整体表现相当激进,依靠资金规模推动一批成分股上涨,并形成强烈的盈利示范效应,进而引领资金进一步积聚,从而获得了较高的收益。但这种资金推动型的上涨,可能是不可持续的,也积累了相当的风险。
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长期的历史数据来看,全球范围内很多共同基金没有跑赢指数。另外,资金推动型也表现在很多公募基金的投资同质化非常严重。
但是,对于私募基金,以明达基金为例,始终是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因此,在高估值的市场我们会表现得稳健,甚至是保守,市场的一个共识是,过去两年的暴利是不可持续的,而我们要为投资者带来长期、可持续的投资回报。
锁定广义消费
<21世纪>:至2007年底,明达三期证券投资基金各累计收益是多少?你如何看待这一业绩?
刘明达:明达一期(2005年1月1日推出)累计投资收益是380%,二期(2006年10月推出)累计投资收益是220%,三期(2007年3月推出)投资收益为40%。从纯粹的投资收益来看,这一业绩在行业中处在中游。
<21世纪>:目前市场对2008年A股走势分歧甚大,看法从3000点到1万多点都有,你如何看待2008年A股走势?2008年明达基金的投资策略如何?
刘明达:在高估值的市场存在分歧是很正常的。我们不做点位的预测,我们认为在这方面能力不够,点位的预测大部分被证明是错误或不准确的。市场总是在贪婪与恐惧之间难以达到平衡,我认为,目前市场贪婪的成分更多一些。
2008年,我们仍然关注广义的消费类。这里有三层含义:首先,为什么选择消费类?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与出口当前都遇到了瓶颈,唯独内需的潜能释放还不足,中国经济要实现持续高成长,必须拉动大众,包括农村的基础消费,这是可能、也是必须的,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宏观调控会显示这一倾向。
其次,是我们所谓的消费类是广义的消费,谈到消费类时,首先谈到房子、车子等,但这些行业短期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广义的消费类包括直接消费品,也包括由消费派生出的产品与服务,比如由房子派生出的家具、家饰、装饰工程服务等。其三是,我们会关注那些消费类公司中具有寡头地位或潜质的公司,只有这类公司才能获得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